行业动态

咨询服务

电 话:028-85577873

传 真:028-85551547

地 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3号兴牧大厦

邮 箱:scxumu@126.com

行业动态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加快蜂业发展方式转变 开创四川省蜂业新局面

来源:四川畜牧食品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12/30 10:13:15 点击率:743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全省蜂业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当前蜂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措施,紧紧围绕加快转变蜂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努力开创我省蜂业发展的新局面,对实现整个五年规划目标、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我省蜂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省蜂业生产虽然遭受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历史罕见的极端异常气候的影响,但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全省蜂业生产仍然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由于气候原因,2010年全省蜂群数量略有下降,蜂蜜产品产量出现减产,蜂蜜价格大幅上升。预计年底全省存栏蜜蜂120万群,其中西蜂78万群、中蜂42万群,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养蜂大省地位。生产蜂蜜3.2万吨、蜂王浆490吨和蜂花粉900吨,蜂业第一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与“十一五”规划之初的2006年相比,蜂群增长9.1%,蜂蜜下降8.5%,蜂王浆增长4.3%,蜂花粉增长5.9%,蜂业第一产值增长30%以上,我省养蜂生产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蜂业生产优势区域更加突出。近年来,我省蜂业科技人员和蜂农不断探索创新蜜蜂饲养方式,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优良蜜蜂品种,研制推广不锈钢、无毒塑料摇蜜机、包装容器等无公害养蜂机具,探索生物、中草药等无公害疫病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养蜂技术水平,养蜂生产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较快,蜂业生产优势区域正在形成。目前已形成眉山、成都、德阳、绵阳、泸州等蜂业生产优势区域,蜂群规模不断增大,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三)养蜂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西蜂养殖的主要特点是在全国范围内追花夺蜜,跨省转地放蜂。为便于转地运输和饲养管理,70%以上的西蜂养殖普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蜂群大都在180~220箱,养蜂生产出现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的专业生产蜂场。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养蜂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现已发展养蜂专业合作社20多个,规模由10多户到100多户蜂农组成。蜂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养蜂业标准化生产进程,维护了蜂农利益。
(四)产业化经营逐步增强。我省蜂业生产从单一以取蜜为主逐渐发展到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多种产品的格局。蜂产品加工从传统的作坊加工模式逐渐发展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蜂产品加工企业在省内崛起,涌现出佳润园、冯式蜂业、世纪蜂业、四川杨氏、健生堂等龙头企业,蜂产品从以前的原料销售到生产销售深加工产品。多数企业牵头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蜂产品生产基地。我省蜂业逐步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社+蜂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企业与蜂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养蜂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我省大部分西蜂养殖场的年均纯收入都保持在5至20万元,依靠养蜂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养蜂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目前我国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通过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草莓、苹果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显著改善。据测算,我省每年通过养蜂授粉为全国农作物增产的贡献达到50亿元以上。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在蜂业发展宣传、蜂农培训、技术推广、标准制定、产品质量监测及阿坝蜜蜂保护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值得总结和坚持: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扩大消费市场。加大蜂产品的开发和消费宣传是促进养蜂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省除了稳定生产蜂蜜、蜂王浆等传统蜂产品外,积极开发蜂花粉、蜂胶、蜂毒、蜂蜡、蜂幼虫等产品,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广泛宣传和普及蜂产品营养保健知识,推行连锁销售和专卖制度,扩大了消费群体,增加了消费数量。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大市场,紧跟国际蜂产品消费变化,及时调整品种和数量,提高品质,保持了蜂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
二是以质量为保障,提高了产品安全水平。我省蜂业深刻汲取2002年蜂产品中氯霉素和链霉素超标、遭受欧盟禁进的教训,积极制订了《无公害蜂产品 蜂蜜生产与质量》等标准,与加工企业一道,及时开展了“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先进适用饲养技术,建立蜂产品溯源制度,实施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有效提高了我省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以产业化为突破,联结了蜂农与企业的利益。产业化经营是养蜂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我省养蜂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地加快发展养蜂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技术指导、生产互助、经济互惠、产销挂钩、维权服务等作用,维护了蜂农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了养蜂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蜂农+基地的发展模式,探索了养殖与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当前蜂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四川是全国第一养蜂大省,但不是养蜂强省。近年来,我省养蜂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良种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我省养蜂业特点是以蜂群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养蜂者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生产,生产条件落后,蜂场规模小,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低,抵御灾害性气候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目前我省还没有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现有蜂场主要以生产蜂产品为主,缺乏良种蜂场,所需种蜂从省外购买。养蜂从业人员特别是中蜂饲养人员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
二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一是兽药残留超标。部分蜂农不注重养殖档案的建立,用药随意性较大,蜂产品中兽药超标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掺杂使假现象严重。目前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检测标准和技术滞后,市场监管薄弱,蜂产品掺杂使假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成熟蜜比例低。由于市场导向及蜂蜜质量标准的缺陷,蜂农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花蜜未经充分酿造成熟就忙于收取,产品质量不高。四是蜂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加工企业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只顾追求数量,不重质量,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三是养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从事种植业的人们所认识。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及提高品质的作用,对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很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大部份农民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对自己没有益处,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甚至阻挠蜂农在其作物地周围放蜂。而大部份蜂农也没有意识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及优势,只是靠获取蜂产品来增加收入,忽略了蜜蜂授粉也是养蜂增值的一种手段。
四是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不够。长期以来,农业大量依赖农药、化肥、农药、生长素等,广泛应用除草剂、杀虫剂,很多农民往往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杀虫剂,导致蜜蜂大量死亡,给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部分蜜源植物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在培育良种时忽略了作物的流蜜性状而迅速萎缩。蜜源植物不足已成为制约我省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农作物和果树无蜂授粉,反过来又影响作物和水果产量及品质。
五是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够。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资源,四川的中蜂数量较多。由于西方蜜蜂的大量引进,加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中蜂在其自然栖息地的数量急剧减少,种群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很多地区的中蜂养殖还处于原始养殖状态,用树筒、竹篓等饲养,采取割脾挤蜜,产量较低,而且规模较小,大多养殖几箱,作为家庭的一个副业。多数人对中蜂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在中蜂的培育、繁殖及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措施,一些优良的地方蜂种正面临着退化。
五是蜂业技术研究和管理十分薄弱。目前,我省还没有专门的蜂业科研机构,省内农业院校也大都未开设养蜂专业课程,与养蜂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各地养蜂管理机构被削减弱化,部分地区处于无工作机构、无管理人员的状况。有关蜂业法规制度不健全,蜂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和规范。此外,蜂业行业组织还不健全,其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益还难以保障。
三、加快蜂业发展方式转变,开创我省蜂业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养蜂业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项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人类优质保健产品的绿色产业。养蜂业是立足于利用自然蜜粉源植物,是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发展养蜂业不占耕地,不用粮食,是一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我省地域辽阔,蜜源资源和蜂种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蜂产品市场消费量巨大,发展养蜂业具有很大的潜力。
“十二五”时期我省蜂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的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蜂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建设,稳步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养蜂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强养蜂业的发展宣传。发展养蜂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养蜂业的发展宣传,充分认识发展蜂业的意义和作用,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授粉蜂农、蜂业合作社给予蜜蜂良种、运蜂车、养蜂机具等方面的补贴,以充分调动养蜂积极性。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蜂产品知识,积极宣传蜂产品的保健作用,促进蜂产品消费。特别要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使蜜蜂授粉技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认同,营造发展养蜂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是发展现代蜂业的基础,对提高蜂业经济效益的贡献较大。针对我省目前蜂业发展的态势,要加大我省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立阿坝蜜蜂、意蜂、卡蜂等良种蜂场,提高种蜂质量,加大良种供种能力,加速良种推广进程,提高养蜂经济效益。逐步建立蜜蜂授粉良繁体系,建立以授粉为主的专业授粉蜂场,构建由蜜蜂参与授粉的生态农业。以养蜂专业户为主,通过专业合作社形式,构建蜜蜂授粉龙头企业;以县级养蜂协会为主,建立授粉中介服务机构,为种植业主提供授粉信息和技术服务;以乡镇为主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普及授粉蜜蜂饲养技术。
(三)加大科学养蜂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蜂业发展必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各地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养蜂基地、蜂农合作社、大型养蜂场的养蜂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蜂农养蜂技术与职业技能水平和素质,引导蜂农规范生产,提高蜂产品质量。坚持推广优质蜂产品、无公害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中蜂活框饲养等主导技术,提高蜂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推动蜂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对蜂产品质量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积极配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开展蜜蜂饲养、蜜蜂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研究,推广非药和安全中草药防病技术;继续开展免移虫和高癸烯酸蜂王浆生产技术试验,探索适合我省气候蜜源条件的定、小转地高品质蜂王浆生产技术。
(四)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多达100多倍,能给我省农业每年带来巨额增收。各地要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10]5号)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农办牧[2010]8号)文件精神,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探索蜜蜂有偿授粉机制的运行。各地可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建设配套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选择油菜、苹果、草莓、柑橘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作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各地要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避免花期喷施农药,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五) 加大中蜂的保护和利用。我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蜜粉源植物资源丰富,中蜂的种类和数量多。其中阿坝蜜蜂是我省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已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和《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省站与马尔康县于2008年共同组建了阿坝蜜蜂品种资源保种场,开展了阿坝蜜蜂的保护和选育工作。今后将进一步加大阿坝蜜蜂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以保种场为核心,扩繁群为重点,辐射阿坝蜜蜂主产区,建立健全阿坝蜜蜂生产良繁体系,提高品种质量和供种能力,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阿坝蜜蜂品牌。除此之外,还将开展省内其它不同生态类型如大麻蜂、二麻蜂、黄蜂、黑蜂等中蜂品种资源的调查和品种资源认定申报工作,加大我省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发中蜂特色蜂产品生产。
(六)加速推进蜂业产业化经营。蜂业产业化经营是蜂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加快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加大蜂产品质量监管力度。蜂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养蜂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各地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蜂农的职业教育,提高蜂农蜂产品安全意识,确保蜂产品质量和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造假行为,对蜂产品的安全性实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支持,完善四川省蜂产品检验中心建设,完成四川省蜂产品检验中心的认证工作。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运行机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搞好蜂产品常规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蜂业标准体系,推行产品标识和追溯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

回到顶部

电话:028-85577873 传真: 邮编:610041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3号兴牧大厦 网站技术支持:明腾-西部商务网

Copyright © 2010-2012 四川畜牧信息网 (四川省畜牧业协会) 蜀ICP备11027562号-1 All Right Reserved